1999年4月21日,102岁高龄的女作家苏雪林在台北安详辞世,孤独地走完了她的一生。这位才情横溢的女性,虽在人生的最后阶段享有盛名,但她的婚姻生活却充满了不幸和波折。她曾有过36年的婚姻,名为妻子,但几乎从未履行过作为妻子的责任与义务,整个人生中也无儿无女。唯一陪伴她走过岁月的,是那两支笔,一支用于讲学,一支用于写作。她教书育人,留下了不朽的文学作品,却也始终无法逃脱婚姻的困扰。她就是民国时期的著名女作家——苏雪林。
01
苏雪林出生在一个富裕的家庭,虽然物质上从不缺乏,但她的成长环境充斥着封建的压迫与束缚。家庭中,女孩的存在似乎只是为了服从和保持家风。长辈的“女子无才便是德”的观念,使得苏雪林从小便感受到深深的痛苦。那个年代,只有男孩才被允许接受教育。每天,当哥哥们背着书包去学堂,她只能在家中无奈地等待,心中充满了对知识的渴望。
展开剩余84%然而,这一切都未能消磨她对求知的渴望。每当有机会,她便央求哥哥教她,甚至偷偷溜到父亲私塾偷听,渐渐地,她能背诵一些古文经典,读懂像《西游记》这样的名著。特别是那些小说中的奇幻故事,深深吸引了她,她常常幻想自己也能创作出这样的作品。
直到有一天,苏雪林的一位开明叔叔从日本留学归来,她才看到了实现梦想的曙光。叔叔不拘一格,博学多才,融汇了许多新思想,这使得苏雪林对未来充满了憧憬。叔叔也看出了她的聪明与好学,十分支持她的求学愿望。在他的帮助下,苏雪林终于打破了传统的枷锁,进入了学校,成为苏家第一个走进学堂的女孩。
不久后,苏雪林得知安庆省立女子学校招生,她激动地向家人申请去读书,但却遭到了强烈的反对。她痛苦至极,甚至几度威胁要跳河自尽,最终在家人的强烈不情愿中,获得了勉强的同意。1915年,18岁的苏雪林如愿以偿,来到了安庆省立女子师范学校,开始了她的求学之路。
在这片知识的海洋中,苏雪林如饥似渴,尽情汲取着各种思想和文化。四年的大学生活如白驹过隙般过去,1919年,她留校任教于附小。然而,这样的工作并不能满足她的雄心壮志,她渴望更高的学术挑战,便再次向家里提出要继续深造的请求。这个请求,引发了家族的强烈反对。在家人的眼里,22岁的苏雪林已是“大龄女子”,早已为她安排好了婚姻,怎能让她继续读书呢?
她的未婚夫是一个五金商人的儿子,名叫张宝龄。张宝龄虽是个新青年,爱好学习,但苏雪林从未与他有过一面之缘,也未曾与他有任何心灵上的交集。苏雪林决心抗争,却因反抗过度,病倒在床,甚至一度面临生命危险。家人看到她病情严重,最终妥协,同意她继续求学。
02
1919年下半年,苏雪林考入了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,师从胡适、李大钊等名师。此时,“五四”运动刚刚爆发,整个中国都在掀起一股新文化的浪潮。苏雪林毫不例外地被这股新思想所吸引,内心充满了激动与渴望。她开始思考如何利用写作来表达自己对女性解放的独立思考,为这个时代带来一些新的色彩。
在这个充满活力的年代,苏雪林的创作欲望被彻底激发。她开始在报纸和杂志上发表文章,揭露社会弊端,参与讨论各种社会问题,用自己的笔去影响他人。同时,受新文化运动的启发,苏雪林渴望走出国门,去国外看一看,吸收更多的思想。她也不再愿意与那个她并不喜欢的未婚夫结婚。
1921年,苏雪林瞒着家人报考了留学法国的资格,并成功成为了第一批赴法留学的女学生之一。为了避免家里干扰,她直到出发前一天才告诉母亲,虽然母亲不舍,但最终也只能默许。
然而,留学法国的三年并不如苏雪林所期望的那般顺利。她因水土不服生病,且在此期间,家中时常催促她尽快结婚。为了应对家人的压力,苏雪林开始和未婚夫张宝龄通信,希望通过书信建立起彼此的联系。然而,这段通信很快让她意识到,她与张宝龄之间几乎没有任何共同语言。张宝龄除了学术,其他话题似乎都没有兴趣。这种精神上的疏远,使得苏雪林对婚姻的恐惧加深。
她向父亲提出了取消婚约的请求,却被严厉斥责,家族面子成为了她无法回避的压力。在国外,苏雪林也曾遇到过追求者,但无论如何,她始终无法摆脱传统家庭对她的束缚,渐渐地,苏雪林对婚姻彻底失去了信心,最终选择皈依天主教,以此来寻求精神上的慰藉。
03
1925年,苏雪林母亲因病重,苏雪林不得不提前回国。为了母亲的心愿,苏雪林最终答应了婚姻,嫁给了从未谋面的张宝龄。婚后的初期,张宝龄在待人接物方面表现得很得体,这让苏雪林略微感到安慰,甚至一度认为这段婚姻也许并没有自己想象中的那么糟糕。
然而,短暂的平静很快被打破。苏雪林母亲的去世让她深感痛苦,尽管她在母亲病床前尽心尽力,却终究无法挽回命运的安排。母亲的离世让她的心灵深受创伤,随即,她和张宝龄来到上海,在这里开始了新的生活。
在上海,苏雪林找到了工作,她不仅在苏州景海女师担任中文系主任,还兼职教授东吴大学的古典诗词课程。张宝龄则凭借自己的海外学历,最终进入东吴大学担任理工科主任,夫妻俩得以团聚。
在苏州,他们建立了一个新家,名为“天赐庄”。这个名字象征着夫妻间的良缘,而这个小小的家,也成为了苏雪林短暂幸福的港湾。在这里,苏雪林开始专心创作,她的散文集《绿天》便是在这片宁静的乐园中完成的。书中,苏雪林用清新、纯真的笔触,表达了自己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。书籍一经问世,便受到读者喜爱,成为了当时的经典。
然而,这段本应幸福的婚姻,最终还是没有逃脱矛盾的困扰。张宝龄依旧固守着传统男性的观念,而苏雪林则不断追寻个人的自由和思想的解放。这种根本的不同,让她们的婚姻始终没有找到平衡点。
04
为了有一个固定的家,1927年,张宝龄在苏州购买了一块地,开始设计属于他们自己的房子。然而,张宝龄凭借自己在船舶专业的知识,将房子设计成了一个船形的建筑,这与苏雪林的想法完全不同。尽管外表看似新颖,苏雪林却觉得这座房子缺乏她的参与,无法给她带来安全感和归属感。
即便如此,苏雪林还是努力从周围的自然环境中寻找到一丝慰藉。她常常在百步街附近的河畔,静静地享受那片绿意盎然的景色。然而,尽管环境再美,夫妻之间的隔
发布于:天津市红腾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